编辑视角中,学术论文最常见的六个误区
日期:2022-03-22 18:08:55  发布人:学报编辑部 

编者按: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原载于《新闻世界》2022年第1期,原文题为《从编辑视角浅议学术论文写作常见误区》。

作者:温彩霞。中国税务杂志社副编审。

引文格式:温彩霞.从编辑视角浅议学术论文写作常见误区[J].新闻世界,2022(1):69-72.

本文内容为节选,为阅读及排版便利,本文删去了注释与参考文献等内容,有需要的读者敬请参考原文。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或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理论的书面文件。大量实践证明,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除了应符合正确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写作技术规范化标准以外,还与作者对论文写作的文体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写作对象认识的深度以及广度等因素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果作者写作思路没理清,内容研究浮于表面,没有很好地把握所写学术论文的文体特点,就会导致写作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造成内容空泛、主题不集中、针对性差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编辑工作经验,从六个方面分析当前学术论文撰写的常见误区。

一、不列提纲,写作胸中无数

写学术论文不列提纲,是许多作者在写作方面的通病。有的作者认为,列提纲很麻烦,只要把握大体方向往下写,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也有的作者认为,写大篇幅的论文需要列提纲,一些“小”文章如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可以不用列提纲;还有的作者甚至根本就不会列提纲。众所周知,论文的写作提纲,实际上是论文的框架结构。文章的结构是通过纲目而表现出来的,不列纲目,文章就缺乏整体构架、缺乏相对明晰的基本线索和思路。实际工作中,常见有作者在论文写作时不列纲目,造成文章结构松散紊乱、主题不集中、逻辑混乱等问题。

笔者认为,论文写作前都必须首先列出提纲,这不仅是提高论文写作质量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作者写作时能始终保持清晰写作思路的可靠保证,更是有效把握写作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文章主题有条不紊顺利写作的根本途径和基本经验。因为写作纲目是与文章主题和内在线索息息相关的,只要列出了条理清晰的写作纲目,就构建起了写作的基本框架,写作的基本思路就明确了。如何列好论文的提纲,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写作目标,拟好论文标题,根据行文的目的,拟好符合其相关特点的标题。其次,要注重思考,审查题意,善于分析研究标题中蕴含的体现文章主题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分别按具体文种的结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确定写作的大体框架。如,对于大部分学术论文而言,一般由导论(或引言)、正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再次,要理清思路,在基本框架基础上细化分解定调,要把大框架中的几个方面用确定的语言凝成具体的观点,即形成确定的围绕主题的各级标题。最后,要善于收集材料,充实内容,按照各级标题的内容及其要求,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如此,文章经过上述环节和步骤,就具备了必有的要素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雏形,为下一步写作成文奠定了良好的结构和内容基础。

二、不做调研,写作无米下锅

写作最忌对写作对象的情况不明、认识不清。许多作者在对写作主题没有基本了解或了解不深入的情况下就贸然动笔,结果往往造成或无从下笔,或东拼西凑,或空洞无物,或限于表面,或游离主题,写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好文章来。众所周知,写作是需要大量的材料作为基础的,没有材料的支撑,写作就是“无米之炊”。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作基础。只有查阅学习大量的材料,文章分析才能更深刻,论述才能更有说服力。所以,作者平时重视素材的积累和对写作对象的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原始材料的搜集与积累,文章的观点就缺乏提炼的基础,就难以做到厚积薄发;同样,缺乏对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文章就会缺乏主题和灵魂,如果对相关材料不站在一定高度上进行带方向性、目的性的分析、提炼与研究,就会陷入为写而写、就事论事的怪圈。

笔者认为,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素材和研究材料都是一个相对艰苦的思维凝练过程。它需要平时养成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的支持,需要写作时的良好心态和强烈责任感的促进。具体而言,首先,平时要将观察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阅读(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广泛阅读(善于从不同载体不同场合中学习)、精于阅读(针对重点方向的重点内容,综合运用眼、心、口、笔进行研读),并有意识地将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有机地分门别类地切入到自身的业务工作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厚积”,为日后的相关写作积累素材。对于学术论文而言,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一是理论资料,即所要研究撰写的相关专业理论著作;二是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包括经典性的专著和代表性论文;三是社会调查的事实性材料,这样的材料要注意时效性和典型性、代表性。其次,要针对特定的写作目的、写作对象和要求,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归纳提炼,从材料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厚积”中的“薄发”,达成写作目的。

三、不明主题,写作缺乏新意

事物的特点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是本事物独有的存在方式,是此(类)事物内含规律性的基本要素。文章写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充分揭示体现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以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获得启示,掌握方法,指导实践。然而,实际工作中,常见有作者在写作实践中,抓不住或没能很好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特点,写出的文章主题不鲜明,内容没有新意。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论文选题过大,内容太宏观,一般理论性论述多,具体描述性内容少,泛泛而谈,研究不深入。二是由于观察不细,了解不深,导致写作仅限于现象和表面性的描述,而没能触及研究问题的本质。

笔者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论文的选题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在选题确定前,要充分研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对哪些问题已经研究和解决了、哪些问题尚未研究和解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避免研究缺乏新意,避免重复劳动,也能清晰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论文选题方面,一是应注意根据自身平时的学习和积累,选择自己最熟悉、比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二是可以选择学术界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要开展深入的研究,避免为了蹭热点而写文章;三是可以选择学术界没有研究过或研究不深入的问题,如果论文能取得新的研究进展,就有研究价值;四是可以选择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此类研究选题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实践意义。

其次,创新是论文的生命力所在。确定论文的主题后,文章内容要在具备专业性的基础上力争富有创新性、特色性。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做到宏观构思,微观切入。在确定论文大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之后,紧紧围绕文章主题和具体写作目标,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新鲜、最具体的材料来安排写作。二要善于比较分析,凸显特色。即充分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认真分析研究并有效揭示出写作材料中隐藏的能充分表现主题的实证性内容。三要综合运用,亮出自我。即在全面把握写作材料的基础上,善于突出写作的个性化特色,在写作内容上,要突出自身特有的专业特色,善于说行话,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分析与研究,力求达到写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基本要求。

四、不善修辞,写作直白无味

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修辞的范围很广,除了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外,对于学术论文而言,修辞更多地体现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方面。灵活的句式选择和修辞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然而,实际工作中,常见作者对修辞无法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致使文章单调、直白、艰涩,虽然层次相对清楚,结构相对合理,但整体上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等表达上的灵活度,难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对文体、语体等知识的学习、理解不足、不深,在语言文字的组织与表达上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语体的具体特点,只能呈现出“能够表达”的状况,而不能达到有效、灵活表达的效果与境界;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平时缺乏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归纳和融通的能力,对事物的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层,缺乏比较性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不能从本质上、深层次上区别不同事物的同一特点和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以及事物的基本规律。

笔者认为,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灵活的句式选择和修辞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使文章更具深度、高度和活力,从而有效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作者在写作手段、视角、结构和语言的具体运用上,要善于凸显自身独特的行文风格,充分展现、运用好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述方式。为此,一是要加强文体、语体知识的学习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具体写作中,切实抓住特定文体写作的相应语体特点,灵活运用修辞方法,把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二是要注重加强平时的广泛学习,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尤其是要善于把握不同事物的相同特点,以备在具体写作时能做到厚积薄发,信手拈来。三是要加强对事物观察与思考的练习,对所见、所闻、所感事物,不仅要看“是什么”,还要善于从广度和深度上分析其“为什么”的问题,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分析问题,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中找准此事物、彼事物之间的相同相似点。

五、不重标点,写作忽视细节

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调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构成要素。写作中不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可以说是相当部分作者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但常见有作者对此问题不以为然,认为标点符号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必小题大做。事实上,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十分重要,笔者常见有作者由于对标点符号知识掌握不牢,以及由于平时习惯的原因,忽视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致使文章在正确表达和阅读理解上存在障碍或产生歧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章质量。对于要求严谨的学术论文而言,有时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上的不准确,很有可能会带来表意上的相反效果,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笔者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标点符号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忽视的。标点符号的准确运用,也是体现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写作中,只有准确地运用标点符号,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本意,使读者准确理解书面语言的语境语意。要提高文章质量,在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必须在深刻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特定写作的主旨和语境,恰如其分地标点断句,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不擅修改,写作粗枝大叶

好文不厌千回改。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写作中,“三分初稿七分修改”不仅是高质量文章写作的基本经验,也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尤其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要注意“先求成,后求精”,经过充分酝酿,材料准备齐全后,先按照事先搭好的基本框架把文章的初稿写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反复推敲与提炼,选择最恰当的字词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既定主题,最后形成文章的终稿。然而,有许多作者在写完初稿后就认为大功告成,不再下功夫推敲,或只做简单的语言和结构上的“理顺”,从而造成文章结构粗糙,语言词不达意,突出表现在标题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表达的完整性等方面难以充分体现主题之需,内容空泛等。

笔者认为,对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而言,反复推敲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一定意义上说,文章的及时修改就是增删。通过去繁从简,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练。当然,根据行文的需要,有时也有增添和补充。修改文章需要知识与技巧,作者要加强多方面写作知识的学习,切实掌握语言准确表述的方法和技巧,在完成初稿后,充分运用相关知识,对文章的主题、观点、材料、结构、语言等进行反复推敲、归纳、提炼,精雕细琢,力求精品。

对于学术论文的修改,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标题要鲜明、生动、突出,主题鲜明地表明写作的主要内容,正副标题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副标题一般是对正标题的阐释和说明。二是审查行文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分析问题是否透彻、是否新颖、是否具有针对性,不泛泛而谈,尤其注意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问题都面面俱到地说明,如此反而会造成主题不集中的问题。三是审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分为导论(或引言)、正论和结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应该是“凤头、猪肚、狗尾”。导论要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写得引人入胜;正论是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内容要丰富、论述要深刻;结论部分要简短而意味深长,鲜明表达文章论述的结果。


核发: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