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从双槐树仰望黄河文化耸入中华文明的城楼
日期:2020-09-29 00:00:00  发布人:admin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含括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的肇始,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和礼仪性建筑等文明要素的出现为标志,所以,从时间上看,文化比文明要包括更长久的历史。新近发布的河南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古城,以其久远的时代、庞大的规模、高级的规格、丰富的内涵,使我们在中华文化的腹心地带,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汇之际,不仅看到了内外三道埋葬氏族制度墓穴的壕沟,更看到了黄河文化耸入中华文明的瓮城的城楼。

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古城星罗棋布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远古人类逐水而居,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全都兴起于大河流域,学者称其为“大河文明”。史前人类在大河沿岸筑起了一座座城堡和城市,这些史前城市与河水交相辉映,放射出早期文明亮丽的光芒。在黄河或其支流的河边台地上,发现了一系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址,可分为河套地区史前古城、中原地区史前古城和海岱地区史前古城三个区域(参见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河套地区史前古城地跨黄河上、中游,包括内蒙古凉城县境内的老虎山、西白玉、板城、大庙坡等岱海周围石城群,内蒙古包头市的阿善、西园、萨木佳、黑麻板、威俊、纳太等大青山南麓石城群,内蒙古准格尔旗的百草塔、寨子圪旦、寨子塔、寨子上、小沙湾、二里半,清水河县的后城嘴、马路塔,以及陕西佳县石摞摞山,神木县石峁等南下黄河沿岸石城群。河套地区古城群除了百草塔和寨子圪旦两座古城属于海生不浪文化,距今约5000余年,其余古城均属于老虎山文化,距今4700~4300年左右。这些古城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分布密集,具有聚集性;二是大都有石砌城墙、石筑房屋和石构祭祀遗址;三是除石峁古城外,大都规模较小。

中原地区史前古城分布在地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有襄汾陶寺、巩义双槐树、郑州西山、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郾城郝家台、平顶山蒲城店、博爱西金城、温县徐堡、濮阳高城、濮阳戚城、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粮台等。除了巩义双槐树、郑州西山古城属于仰韶文化时代,距今约5300左右,其余古城均属于龙山文化时代,距今4600~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史前古城有以下特点:一是均有夯土城垣,二是城址平面多呈方形,三是多有城墙和城壕多重防御体系,四是城址内外的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等大都做过统一的规划。

海岱地区史前古城分布在黄河下游,发现有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莲丹土,章丘城子崖,临淄田旺,邹平丁公,寿光边线王,滕州尤楼,茌平教场铺、大尉、乐平铺、尚庄、王集,阳谷景阳冈、王家庄和皇姑冢,连云港藤花落等,除滕州西康留、阳谷王家庄、五莲丹土三处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其余均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史前古城的特点有:均为黄土建筑城垣、平面布局大都呈方形、规模相对较小、分布相当密集等。

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古城文明闪耀

2020年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在郑州举办。经过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南岸台地、伊洛河汇入黄河处的河洛镇双槐树遗址,发现了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高规格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称其为“河洛古国”,誉其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礼记·礼运》云:“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河图洛书”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出于黄河和洛水。在双槐树遗址发现如此众多的中华民族早期文明遗存,与“河图洛书”的文献记载相印证,凸显了黄河与洛水在中华文明萌生中的重要作用。

1600911198938771,w_480.png(双槐树遗址功能分布示意图)

可以选取黄河流域三座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大型史前城址予以比较,来管窥中华文明起源的密码。

1600911355672045,w_480.png(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1600911368634919,w_480.png(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彩陶盆)

这些史前古城本身就是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其他的文明要素比如文字、青铜器、礼仪性建筑等,也往往附丽在古城之中。

在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附近的巩义双槐树古城的周围,正是凭借丰沛的黄河之水的滋养和肥沃的黄土的承载,形成了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群落,分布着西山、点军台、大河村、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苏羊、土门、妯娌等众多同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城址、大的聚落和各种遗址,如众星捧月般对双槐树古城形成拱卫之势,达到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所以专家判定双槐树古城址的性质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古国都邑,其时代和黄帝时代相吻合,其地望和文献记载黄帝都有熊、有熊在郑地相吻合,其城邑规模与文化内涵也与文明初祖黄帝的相关记载相吻合,所以巩义双槐树古城最有可能是黄帝之都。襄汾陶寺古城学界一般认为是尧都,神木石峁古城有学者认为是舜都。这些古城正处于黄河文化迈向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尤以双槐树古城的时代最早,其城楼可以说最早耸入了文明时代的天空,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命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有力支撑。

三、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摇篮的观点原本深入人心、根深蒂固。随着解放后众多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多地披露,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巴蜀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等等,纷纷被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众多的文明因素在这些考古新发现中不断涌现,都呈现出相当高的文明水平,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说受到质疑。苏秉琦先生由此提出了满天星斗说:“中国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虽然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同步或不同步,但以自己特有的文明组成,丰富了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另一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比较著名的观点是严文明先生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中国的民族和文化从史前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为一种分层次的、‘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或曰多元一体结构。中原的华夏文化处在花心的位置,东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围绕在其周围的第一层花瓣,百粤、夜郎、滇、氐羌、乌孙、月氏、匈奴、东胡等则是第二层乃至第三层的花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的向心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结构。”中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在被“满天星斗”说冲淡之后,又被“重瓣花朵”模式予以肯定。

黄河发源于水草丰美的青藏高原,流经高山厚土的黄土高原,在中游的尾端在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用她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在这里形成了丰饶的洛阳盆地。至郑州桃花峪以下,地势进一步变得平坦,泥沙得以大量沉淀,在数千年不停地决堤、改道,南北滚动过程中,形成了幅员广阔的黄河冲积扇华北平原,亦即黄淮海大平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厚植了远古中华文明的根脉,孕育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形成东亚最大的农业区,成为中国立国之根本。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文化序列一直没有中断,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一直进入夏商周时代,谱系连贯,一脉相承,不断与周边文化碰撞、交融,最早在这里闪现出第一束文明曙光。

在距今大约5000年左右,中华文明的胚胎在华夏大地各处萌生,恰如“满天星斗”,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消弭于萌芽时期,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因不可抗拒的天灾或被外来文化消灭,而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带,文明的胚胎得到黄河、洛水的滋养浇灌,得到肥沃黄土的培根养护,在这适宜的环境中得以萌芽、抽枝、开花,呈向心结构的中华文明的“重瓣花朵”,正是处于中原地区的花心的不断绽放,这朵绚丽的文明之花才得以盛开,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司马迁在《史记 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周三代均在河洛之间建立都城或别都,所以嵩山才被称为“中岳”,成为天下之中的地标。中原腹心地带的河洛地区,历史上一直认为其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从4000年前的夏代开始,随着巩义双槐树古城的发掘和披露,这一地区的中心地位可以上推1000年,到达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是“最早的中国”。

(作者李立新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史学博士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相关链接